Blogger 13/100: 遲來的懈逗, Panasonic Lumix GX1 開箱。

GF1 記得是第一批日本水貨就入手了。
快門數也到了兩萬四仟多,該交棒了。
GF1 與 GX1 排排站,真的是兄弟機。
在 GF1 前,其實陸陸續續換了好多相機。
Kodak DC290 數位相機。

有趣的是,第一台我自己擁有的相機,就是數位相機。
Kodak DC290,只有現在看來完全不起眼的兩百萬畫素。
翻箱倒櫃找出來,皮革漆都已經劣化脫落。

京都,清水坂道。

這是十多年前第一次自己去京都自助旅行在清水寺拍攝的。
年輕時沒想那麼多,為了去京都,還是飛到東京再坐新幹線殺過去。
可惜硬碟壞過一次,只剩下寥寥數張。
DC290 這麼大的方塊一顆,用的可是 CCD。
成像的色彩很漂亮,即便以當時的木眼睛,都很驚喜。
這台磚塊記得要兩萬大洋,又貴又難操作。
怎料的到 Kodak 今日竟然會破產?!
唯一還能買到的 CCD 相機是 Leica M9,要賣您天價般的二十六萬大洋。
當年的兩萬大洋算是便宜到嗎?

第二台 Nikon Coolpix5000,也是佈滿了塵灰。
這是蜜月旅行前購入的。
這台更貴,三萬多大洋吧。
當時不懂什麼是消費機、也不曉得還有單眼+可交換鏡頭。
衝著 Nikon 的大名及五百萬像素就衝了。

女王@明石海峽大橋,偷偷擺上來。

天氣陰,濃霧中的明石大橋特別有情調。
搶救出這張時,自個兒都不記得拍過。
只有照片忠實的記錄了這些足跡,還有回憶。

淡水,漁人碼頭。

Coolpix 5000 的發色比較平淡,拍的普通,工作也忙。
就不那麼想拿起相機。

比較頻繁的拍照,是因為 Panasonic LX3 的到來。
這時候的消費型數位相機成熟多了,不像之前的機型反應那麼慢。
感光的 CMOS 表現進步不少,讓這些消費機的售價來到約一萬多。
這樣的價位比較容易接受。

景美河濱腳踏車道。

夜@大稻埕。

進化的影像處理晶片,讓咱們傻瓜式的拍攝,也可以有不錯的相片。
才開始想隨身帶著相機。
為了便利,還把 LX3 的鏡頭蓋換成 Ricoh 自動開闔的版本。
插句題外話,鏡頭蓋真是一件讓人難理解的事。
一定都要設計的那麼容易掉嗎?

Voigtlander 50mm/f2.0 Limited, Hawk 神力環, GF1.

所以,後來身邊才有了 GF1,有了再之後的老鏡老機。

所以,我竟然是由數位相機,再拍回底片相機。
就如人生般,曲曲折折,都是因緣。
不是按步就班的計劃。

假如當年就有位攝影的師父領進門,會走入 Nikon 或 Cannon 的單眼路嗎?
這是個沒有答案的問題。
但或許,就不會與 Panasonic 的相機結下這個緣份。

我還是很愛 GF1,但 2009 的機身,硬體的限制畢竟不少。
一千多個日子的陪伴,也該到了轉折點。

底片機身有 M3 及老爸給的 R4 頂著。
數位機身的配備反而一直不周全。
曾經滄海難為水,用 iPhone 拍的照片實在不習慣。
數位有數位的優點,該往前走了。

選擇呢?

Sony 大手筆推出的全幅 A7R/A7,徹底解放手頭的手動鏡?
Panasonic 最新的 GX7 或 GM1?
抑或同為 M43 系統,有著古典優雅的 Olympus EP5 或 EM5?

很難抉擇。

糾結好些日子,查遍論壇及各網店的優惠促銷。
終究豁然開朗。

拍照的初衷是啥?
全幅又何妨?
EVF 又何妨?

GF1 都能帶來這麼多的樂趣了。

回頭,輕巧的挑了 GX1。
芝山站知名的水貨店,同時帶回心猿意馬已久的 25mm/f1.4。
GX1 套句網友的話,不只是 P 家一貫的跳水價,已經算是跳海了。
DMC-GX1X Kit 連同 X 14-42mm 餅乾鏡索價 NT$13300。
扣掉 X 14-42mm 的價錢,GX1 的機身算來才六千多大洋。

省下的預算帶回一管 25mm/f1.4,要價 NT$14400。
一方面補足數位設備缺少的變焦鏡。
一方面想試試 Leica 認證的鏡頭是否帶來不一樣的感動。

依然熟悉的包裝內容,印象中由 LX3、GF1 以來一直如此。
X 鏡已經裝好在 GX1 機身上。
貼心的附上鏡後蓋與機身蓋。
充電器萬年不變的造型與便利的八字頭電源線。
旅途時只要共用 Apple 變壓器的頭即可,可以少帶一條線。
訊號線、背帶都用不著;稍晚再補一條手作的皮革手腕帶給 GX1。
相片已經習慣用 Aperture 來管理,所以 Silkypix 也可以跳過。

店家送的清潔組。
其實用不到~


銀機加黑鏡。
以前總是黑機身不二選。
現在覺的銀黑配色更是耐看。

電池容量有1010mAh。
以 GF1 的經驗,快四年了原廠電池一天還是很夠力。
出國旅行只要記得每晚充電就行,就不多買電池了。

驗明正身,日本製造 Made in Japan。

右側把手處特別加大,蒙皮的手感也非常不錯。

換上 20mm/f1.7 單手試持。
很穩當,比 GF1 進步很多。
GF1 這裡太方正了,單手使用很困難。
抖啊抖的~
如果轉接老鏡時頭重腳輕更嚴重。
(不由得還是想到 GX7 一定更棒…)

軍艦部的設計與 GF1 非常類似。
保留了模式轉盤,連拍的撥桿改設計為開關,比原來的好用。
單手也可用大拇指一推即可。
GF1 的開關是橫式,單手操作不了。
為了方便,常常要保持開機讓她自動進入睡眠。
有時放回相機包就誤觸了。

錄影鍵改為凹陷設計,也比較不易誤觸發。
右下是 P 家特有的 iA 模式按鈕。

啟動後亮起漂亮的藍色冷光。
如果請人代拍時,啟動這個模式很方便。

兩個 Fn1/Fn2 自定義按鈕,觸控 LCD 還有兩個 Soft Fn3/Fn4 可用。


14-42mm ASPH X 鏡。
有些人說塑膠感太重,我倒是覺的還好。
20mm 雖然有烤漆,還比較塑膠感一點。

紅色 HD 字樣表示有針對錄影最佳化。
旁邊是表面奈米鍍膜 Nano Surface Coating 字樣。

Power Zoom 撥桿。

Focus 撥桿。
也可由觸控 LCD 操作。

屁股順便一張吧。
(這~ 沒啥好看吧...)

濾鏡口徑是很搞怪的 37mm。
還好找到一家 B+W 專賣店家,等超薄濾鏡到了,再來分享這顆鏡頭的感想。

GX1,歡迎妳的到來。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